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國際地熱大使龐忠和:地熱能多能互補高質量發展地熱產業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中國地熱》 發表時間:2025-03-27 14:33:15瀏覽次數:55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新的一年里,中國地熱產業和技術研發的發展走向令地熱同行們高度關注,在高質量發展地熱產業和打造新的生產力的新時期,可以歸結為16個字,即:深探淺采、規模利用、多能互補、智慧地熱。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地熱測量深度絕大多數是在3千米以內進行的,對于更深處的直接地熱信息很少。這一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眾所周知,地球的溫度是隨著深度增加而升高的,因而,往深部地熱能品位會更好,往深處走是必然選擇。但是,往深部走意味著開采難度的加大和經濟成本的提高。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6千米基本上可以作為探測的下限。
深層地熱探測的主要目標,是高品位并且易開采的地熱資源。深層地熱在3km以下,主攻“雙超”地熱能,即:超高溫(180℃)或者超臨界(溫度>374℃,壓力>22.1MPa)的高品位地熱資源,前一類是巖熱型,即所謂干熱巖地熱資源,后一類是水熱型中的佼佼者。國外如美國、歐盟和冰島已經有多年的探索,獲得不錯的進展。去年中國在海南海口福山凹陷中打到的188°C高溫地熱井,屬于前一類。未來目標區域深層地熱狀況的調查和地熱資源分布規律的研究需要加強。
國家深地探測計劃的實施,為深層地熱探測和評價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地熱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二、淺采是實現地熱產業規模化的必由之路
3千米以淺的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仍然是地熱利用產業的主戰場。縱貫可再生能源發展歷程,太陽能光伏技術,因為在荒漠地區的適應性而使其大行其道,鋪天蓋地的發展,而在大陸架淺海崛起的風電產業更是伸展羽翼飛速發展。地熱產業能夠從中學到什么呢?立足于淺部宜于開采的地熱資源和應用場景是中國地熱過去十多年發展成功經驗的總結。
在供暖方面,中深層巖熱型地熱資源開發近年來得到產業青睞,在陜西咸陽等部分地區得到規模化開發利用。受換熱半徑的局限性影響,這類利用技術的應用場景比較局限。今后,在條件具備的地區,采用增強地熱系統的相應技術可以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采取這種方式使深層地熱技術研發和中深層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相得益彰。
油田廢棄井改造成為地熱井的技術,可以使地熱利用成本大大降低,無論是水熱型,還是巖熱型都已經有不少案例。在煤田開采區,煤和熱共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中的地熱開采利用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未來油(煤)田變熱田,熱田變熱儲,將逐步成為現實。
在地熱發電方面,產業發展舉步維艱,是個需要補一補的短板。這也是地熱界一直關注和努力的方向。2025年2月27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西藏古露高溫地熱發電為落地工程的重大項目在成都召開了啟動會,古露地熱發電廠預計裝機規模20MW,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投資建設,這標志著我國停滯多年的地熱發電產業有望迎來轉機。
太陽能光伏、太陽能熱利用、風力發電等技術和產業的大規模快速發展,給地熱能創造了與其它可再生能源融合利用的有利條件。包括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的融合利用。剛剛興起的地熱儲能技術為進行這種融合創造了條件。一方面,地熱儲能可以幫助抑制太陽能和風能的波動性問題,另一方面,也為地熱能不足的地方增強了地熱能供熱的能力。
在東北地區,淺層地熱能的利用由于夏冬季節熱負荷的不對等,常常出現“冷堆積”的問題,是巖土地溫下降,不能適應等級供暖的需求。采用中深層系統為淺層系統補熱的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大大提高北方供暖效率。比如:建設中的沈陽鐵西寶馬工業園淺層地熱應用示范項目就屬于巖土儲能、多能互補技術的應用案例。
需要指出的是,地熱儲能也應該以熱能直接利用為主。前不久,國家能源局分類分批次發布了“全國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典型案例匯編”,其中涉及地熱能供暖(制冷)案例34個。充分說明地熱能供暖和制冷這類熱能利用得到國家重視,并不是非要發電不可。社會用能很大的比例是熱能,在有些城市可以占到一半。而地熱能,包括地熱儲能,在這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
四、智慧地熱是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智慧地熱產業的升級發展。在勘查技術方面,無人機航磁測量系統使遙感技術如虎添翼。在熱儲工程技術方面,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三維地質建模可以大大提升靶區預測精度。在智能化地熱開發利用調控方面,熱儲數字孿生管理系統大大提高實時調控效率,智能化地熱儲能技術可以使儲熱效率大幅度提升。
五、幾個政策建議
“十五五”是國家實現“碳達峰”目標的決戰時期。作為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的地熱能必將繼續得到大發展,這是難得的機遇期。同時,由于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復雜性和高投入特點,在市場競爭方面仍然會處于劣勢。為使方興未艾的地熱產業得到健康發展,應該鼓勵核心技術研發、提升設備制造能力、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
三是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扶持政策:參照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早期發展階段的扶持政策,出臺深層地熱相應的扶持政策。推行地熱開發環境影響信用制度;推行地熱開發利用碳足跡評估核算制度;實現純熱能(不耗水)開采利用免除資源稅制度;簡化地熱利用項目管理制度;推廣一站式服務模式;出臺公共建筑利用地熱的強制性政策措施。